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://www.edunews.net.cn/2021/ywbb_1008/144576.html吃货的时空,从来都不分古今。美食,可以满足口腹之欲,制造舌尖享受,更可发展为风雅品味。面对泱泱华夏饮食,自诩吃货的你,怎舍得错过舌尖上历史的味道?
不读古书的吃货,
不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好厨子。
昨天吃什么?
今天吃什么?
明天吃什么?
当一个不甘妥协的吃货,
无奈遭遇“吃什么”的灵魂三连问时,
但愿这篇小文能助你发现新的美食洞天。
◆吃货,你的书单来了!
“有滋有味”调味篇
“和之美者:阳朴之姜;招摇之桂;越骆之菌;照鲔之;大夏之盐;宰揭之露,其色如玉;长泽之卵。”
译文:调味好的作料有:四川阳朴的姜;桂阳招摇山的桂皮;越骆国的香菌;鲤鱼和鲔鱼肉做的酱;大夏国的盐;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;长泽的鱼子。
——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》
美食是每一只吃货的软肋。先秦时期,伊尹想劝谏商汤不再偏安一隅、成为天下仁义之君,完成一个贤相被赋予的历史使命。他的策略可不是摆什么圣贤大道理,而是以天下美食诱惑之。
在《吕氏春秋·孝行览·本味篇》中,伊尹洋洋洒洒地列举了一篇天下最好吃美食的地域分布清单,并摆出了“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——推行仁义之道才可得天下”的完美逻辑,让商汤心甘情愿地主动走上“推行仁义之道——得天下——享用人间至味”的吃货赢家之路。
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在吃货的眼中,饮食是通用世间万物的方法论。
调味是饮食的灵魂。隋唐之前,煎炸尚未问世,蒸煮一直是中国饮食烹饪的主要方式。作料调合出的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,看似平淡无奇,却为白水煮食材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。
虽然我们今天很难集齐伊尹提到的上品作料,只能垂涎书页,脑补滋味,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海洋中,不乏谈论日常作料的古书可供我们借鉴。比如清代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。
《随园食单》特别强调作料的意义:“厨者之作料,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。虽有天姿,虽善涂抹,而敝衣蓝缕,西子亦难以为容。”
意思说,厨师用的作料,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饰。当女人衣衫褴褛破旧时,即使天姿国色又善于化妆打扮,美如西施也不会让人觉得好看。作料不行,再好的厨师也无回天之力。
秉持这股热衷调料的劲儿,书中关于酱、香油、酒、醋、油、葱、姜、糖、盐、桂皮、花椒等作料的选择,提供了不少干货:
比如镇江醋颜色虽然不错,但味道不够酸,失去了醋的根本特质,最好的是板浦醋,其次是浦口醋;比如酱有清浓之分,油有荤素之别,酒有酸甜差异,醋有陈醋新醋的不同,这些使用起来不可有丝毫马虎。
这种干货在书中还有许多,都是助你在烹饪路上胜人一步的秘杀技。
“无肉不欢”硬菜篇
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
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译文:洗干净锅,放少许水,燃上柴木、杂草,抑制火势,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。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,不要催它,火候足了,它自然会滋味极美。
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,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;富贵人家不肯吃,贫困人家又不会煮。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,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。
——《东坡全集·猪肉颂》
当肉食爱好者翻拣起古代食谱,会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猪、羊肉,在宴席中也有牛、鸡、蟹、鱼、鹿、熊、兔、鹤等其他肉类的身影。
奇珍野味爱好者可以翻阅南北朝高门士族的两本典型食谱:北魏崔浩《食经》,和南朝虞悰《食珍录》。
前者由崔母卢氏“口授而成”,主打北方风味,提及“蒸熊法”、“作跳丸炙法”、“作犬法”;后者南北风味兼收,“青州蟹黄”、“光明虾炙”、“鳝表”等海鲜菜肴别具特色。
《食经》中的菜肴相对较为朴实,《食珍录》收集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名物,其中有两道菜尤其值得一提:第一道是书中称最珍贵的“浑羊设”,将鹅放入羊腹内烤,鹅腹内再塞满瘦肉,五味俱全;另一道是宋明帝超爱的“蜜渍鱁鮧”,用糖浸食鱼肠酱吃。《宋书》说“宋明帝蜜渍鱁鮧,以银钵盛之,一食数钵”,一天好几钵,百吃不腻。
普通士人宴会怎么吃?唐代韦巨源的《烧尾宴食单》值得参考。“烧尾宴”是唐代的一种习俗。当士子登科、荣进及迁除时,好友同僚一起慰贺,盛宴置酒馔、音乐,谓之“烧尾”。
相比《食珍录》,《烧尾宴食单》上列举的硬菜就接地气多了,“葱醋鸡”、“乳酿鱼”、“箸头春”(炙活鹑子)、“白龙”(炙鳜鱼肉)、“八仙盘”(剔鹅作八副)、“汤浴绣丸”(肉丸汤),大唐盛世,从吃喝饮食就可见一斑。
诸位闲来无事,在家仿个唐朝菜,想想也是件风雅美事呢。
“清淡养生”素食篇
“论蔬食之美者,曰清,曰洁,曰芳馥,曰松脆而已矣。不知其至美所在,能居肉食之上者,只在一字之鲜。”
译文:要讲到蔬菜的美味,无非清淡、干净、芳香、松脆。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在肉食之上,蔬菜的美味,用一个鲜字可以概括。
——《闲情偶寄·饮馔部》
肉再好吃,吃多了难免会腻。如果想品味鲜美清淡的素食,自然要推荐宋代陈达叟的《本心斋蔬食谱》。
作者列举“无人间烟火气”的二十品素食,“啜菽”(豆腐条蘸酱)、“羹菜”(蔬菜羹)、“荐韭”(早春的韭菜)、“玉延”(蜜渍山药)、“银齑”(椒姜泡菜)、“玉版”(笋)、“雪藕”(莲根)、“土酥”(白萝卜)等菜品光是名字,就让人赏心悦目。
素食的淡雅,能调和餐桌上肉食的饕餮感。饮食除了是大快朵颐,也可以是细品佳味。
“抗饿必备”主食篇
"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。寄于饥谗杨大使,尝香得似辅兴无。"
译文:芝麻烧饼在长安最为盛行,出炉时,外皮酥脆,四处飘香。想问问杨大使买的饼有没有长安辅兴坊的香?
——《全唐诗·寄胡饼与杨万州》
面食党绝对不能错过白居易《寄胡麻饼与杨万州》诗中提到的美食:胡麻饼。这种简称胡饼、源于西域的食物,是从汉代起就已风行的网红美食。
《后汉书》云:“灵帝好胡饼,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。”这种可能是芝麻烧饼的食物,一并俘获了天子贵胄和平民百姓的胃,两种似乎永无交集的身份,在美食上出乎意料地交织在一起。
对于热爱馒头、包子、饺子、面条等的面食党,明代韩奕的《易牙遗意》和元代倪瓒的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值得一读。
《易牙遗意》品类齐全、制作明了,“烧饼面枣”、“卷煎饼”等饮食与现在饮食差距不大,好借鉴、易上手。
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里则可发现一些有新意的面食,比如用鳜鱼、鲈鱼、虾肉等做“浇头”的“冷淘面法”,再比如用发酵面裹住黄雀蒸制的“黄雀馒头法”,都是今日少见的特色菜式。
“岂无青精饭,令我颜色好。”杜诗中提到的“青精饭”绝对要安利给各位米饭达人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青精饭是用南烛木的枝叶捣汁后浸泡上好的白粳米蒸制而成,常吃有延年益寿、美容养颜的食补功效。如果捣成李子大的药丸,疗效更好。这简直就是饭团的雏形嘛!
清代曹庭栋、黄云鹄合撰的《粥谱》则是喝粥党的最佳古书读物。不仅从择米、择水、火候、食候四个层面分享了烹粥技巧,还按上品、中品、下品三种级别提供了一百种粥谱,完美做到百日喝粥不重样。
“零嘴不断”甜食茶酒篇
“术既为雷薄等所拒,留住三日,士众绝粮,乃还至江亭,去寿春八十里。问厨下,尚有麦屑三十斛。时盛暑,欲得蜜浆,又无蜜。坐棂床上,叹息良久,乃大咤曰:“袁术至于此乎!”因顿伏床下,呕血斗馀而死。”
译文:袁术进退失据,退军至江亭。此时已是盛夏时节,袁术军中已经完全断了粮,能用来充饥的仅有三十斛麦麸而已。天气炎热,袁术向粮官索要蜂蜜水,粮官回应没有。袁术坐在棂床上,连连叹息,大叫:“袁术已到了这步田地吗?”跌倒床下,口吐数斗鲜血而死。
——《三国志·魏书·袁术传》
失去甜食会怎样?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,心情不好的时候,没饭吃又没甜品喝,是会被气死的。糕饼蜜饯、茶酒饮品,让一桌菜肴除了果腹外,更加有滋有味。
非常推荐看宋代人的甜品专书。他们的记载并不局限于当代,对前代的甜点也多有提及。
南宋浦江吴氏《吴氏中馈录》的“甜点”大类,其下不仅按条罗列了“雪花酥”、“洒孛你方”、“酥饼方”、“酥儿印方”、“五香糕方”、“煮沙团方”、“粽子法”、“玉灌肺方”、“糖薄脆法”、“糖榧方”等糕点制法,甚至还列出了甜点中比较通用的操作技巧“炒面方”和“面和油法”。
茶酒则可以从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和北宋朱肱的《酒经》两大经典之作开始入手。
至此,借助16本中国古书的智慧结晶,一桌荟萃多朝菜色的中式大餐已经圆满完成。
以食为乐,以厨会友。这期吃货文化课,你get了吗?
吃货,这是你的书单,请查收
(战国)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
(北魏)崔浩《食经》
(南朝)虞悰《食珍录》
(唐)韦巨源《烧尾宴食单》
(唐)白居易《寄胡麻饼与杨万州》
(唐)陆羽《茶经》
(北宋)朱肱《酒经》
(北宋)苏轼《东坡全集·猪肉颂》
(南宋)浦江吴氏《吴氏中馈录》
(宋)陈达叟《本心斋蔬食谱》
(元)倪瓒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
(明)韩奕《易牙遗意》
(明)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木部·南烛》
(清)曹庭栋、黄云鹄《粥谱》
(清)李渔《闲情偶寄·饮馔部》
(清)袁枚《随园食单》
「其他参考文献」全历史